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新會員送$200購物金⭐會員消費回饋購物金
加入LINE好友,領取專屬好康🎁
隨著寶寶滿四個月後開始接觸副食品,寶寶因尚未發育完全,對於新的食物適應可能會出現紅疹、拉肚子等反應。當爸媽發現寶寶出現這些症狀時,常會擔心寶寶是不是對食物過敏了?隨著寶寶飲食的多樣化,過敏源的風險也隨之增加。了解如何避免常見過敏食材,能有效減少過敏問題。本文將介紹4大飲食關鍵,幫助爸媽輕鬆掌握,遠離過敏源,幫助寶寶健康。
4大飲食關鍵,讓寶寶吃得營養又健康
1.留意包裝食品過敏源標示
台灣食物過敏逐年增加,調查顯示我國兒童與成人盛行率10年間分別增加約1.3倍至近2倍,食藥署自2020年起調整包裝食品強制標示過敏原項目,根據「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」,市售包裝產品含有甲殼類、芒果、花生、牛奶/羊奶、蛋、堅果類、芝麻、含麩質之穀物、大豆、魚類等及其製品,及使用亞硫酸鹽類等終產品其二氧化硫殘留量每公斤10毫克以上者,均須在產品的容器或外包裝上顯著標示。
參考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
2.添加低敏性食材
在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時,應優先選擇低過敏性食材,一次只餵予以一種新食物為原則,並觀察4-7天確認是否有異常反應,就可再試下一個新食材。已經試過後沒問題的食材,就可以混合食用(例如紅蘿蔔+馬鈴薯泥等等),但若是有過敏現象,請先暫停食用該食材,等1∼2個月再重新嘗試。
餵副食品時,建議先依序從澱粉(米)→蔬菜→水果→蛋黃開始嘗試,等到副食品第二階段( 7∼9個月)開始,就可以從豆類→白肉類→紅肉類的順序,少量嘗試。
3. 1歲以下應避免的食物
雖然寶寶4∼6個月就能開始吃副食品,但在飲食上還是有許多要注意的事項,可不是什麼食物都能給寶寶吃,新手爸媽一定要注意!
蜂蜜 | 花生 | 糖果 | 果汁 | 鮮奶 |
海鮮 | 含咖啡因食物 | 果凍 | 整顆水果 | 巧克力 |
4. 避免過敏源交叉污染
為了避免過敏源交叉污染,首先,準備食物時應徹底清潔廚具和餐具,確保過敏食物不與其他食材接觸。為過敏食物準備獨立儲存空間,並分開保存。此外,處理過敏食物前後要徹底洗手,防止污染其他食物或寶寶。外出用餐時,務必告知餐廳寶寶的過敏食物,要求分開處理。這些措施能有效減少過敏反應風險,保護寶寶的健康。
延伸閱讀:
【幸孕果媽咪教室】爸媽容易忽略的事!過敏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