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新會員送$200購物金⭐會員消費筆筆回饋1%紅利購物金
加入LINE好友,領取專屬好友折扣碼🎁立即加入>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各位咖啡迷注意啦!在眾所期待之下,今年的「國際咖啡日」終於到來 🎉 相信應該有不少人,早已在行事曆裡特別標註10月1日這天,準備好為那杯香氣四溢、芬芳濃醇的小確幸舉杯慶祝。對許多人來說,品味咖啡不只能夠振奮精神,更是一種調劑生活的療癒儀式。 不過,你是否也聽過這句話:「喝咖啡會讓鈣質流失」? 有些媽咪甚至會擔心:在孕期或哺乳期喝咖啡,會不會讓鈣質流失得更快? 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咖啡與鈣質的真實關係,以及日常如何補鈣,才能安心享受咖啡時光,也守護健康。 ☕ 咖啡真的會影響鈣質吸收嗎? 答案是:會,但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。 過去大家普遍認為,咖啡會影響鈣質吸收,連帶影響骨質,主要原因在於: 1️⃣ 草酸妨礙吸收:咖啡中含有草酸,研究指出它確實會抑制鈣質吸收。 以拿鐵咖啡作為舉例來說,牛奶中的鈣會先與草酸結合,形成不易吸收的「草酸鈣」,進而降低人體對於鈣質的吸收效率。換句話說,拿鐵裡的牛奶量本就有限,再加上吸收率下降,就算整杯喝完,也仍難以補足一天所需的鈣質。 2️⃣ 咖啡因促進流失:咖啡因有輕微的利尿作用,會降低腎小管對鈣質的再吸收率,間接加速鈣質流失。 也因為如此,許多衛教資訊都會建議:「咖啡少喝!」 但其實,科學研究並沒有直接證據指出喝咖啡一定會造成骨質疏鬆,只能說它是可能的風險因子之一。若能將咖啡因攝取量控制在每天不超過300mg(大約是1杯便利商店中杯美式的量),對骨骼健康的影響並不大。 決定骨骼穩不穩固的真正關鍵,在於:每日是否有攝取足夠的鈣質! 根據最新的《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》顯示,台灣民眾的鈣質攝取量長期不足,平均僅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五到六成,遠遠不夠身體需求。 若日常飲食中的鈣質本來就不足,再加上咖啡的影響,就更容易陷入「入不敷出」的狀態。這也是為什麼營養師總是強調:鈣質一定要補足到每日建議量,才能真正守護骨骼健康。愛喝咖啡的孕媽咪,除了注意鈣質,還要特別小心什麼? 鈣質補充建議 就算沒有懷孕,成年女性每天仍需要攝取1000mg 鈣質 才能滿足一日基礎需求。 可一旦懷孕,寶寶就會開始「和媽媽搶鈣」。尤其進入孕後期,子宮裡的胎兒每天大約會從媽媽體內吸收 300–350mg 的鈣質;如果補充不足,媽媽的骨骼就會淪為寶寶的「鈣質補給站」,導致流失更快。 進入哺乳期後,情況會變得更嚴峻。為了製造乳汁,媽媽每天都會額外流失 300–500mg 的鈣質,這時忽略補鈣的話,缺鈣風險甚至比孕期還高。 這邊特別提醒愛咖啡的孕哺媽咪,切記:除了要補足基礎的鈣質攝取量外,每天還要多補充300-500mg的鈣質喔!孕期期間喝咖啡須留意「限量」 衛福部並未嚴格禁止孕媽咪喝咖啡,但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不宜超過 200 mg。 過量攝取咖啡因仍可能帶來一些風險,例如增加流產、早產或胎兒體重過輕的機率。 此外,除了咖啡,茶、巧克力、可樂和各類提神飲料中也含有咖啡因,孕媽咪在計算每日攝取量時,這些來源都需要一併納入考量。哺乳期間喝咖啡須留意「適量」 根據衛福部發行的《母乳哺育手冊》,哺乳媽咪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 300 mg 為上限。 咖啡因可能會透過母乳少量傳給寶寶,而某些寶寶(例如早產兒)對咖啡因的代謝速度較慢,對咖啡因的敏感性會更高。媽咪們可以觀察寶寶的反應,若出現焦躁、難入睡等情況,建議減少咖啡攝取量,或調整飲用時間,例如餵奶後再喝。小撇步讓媽媽安心喝咖啡 ・ 選擇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,例如拿鐵、白咖啡,或改喝無咖啡因咖啡。 ・ 留意其他含咖啡因的食品與飲品,如茶、巧克力、可樂或提神飲料,避免累積攝取過量。 ・ 調整飲用時間,例如餵奶後再喝咖啡,給身體足夠時間代謝咖啡因。 補鈣小攻略 高鈣食材 牛奶、起司、黑芝麻、深綠色蔬菜、小魚乾、豆類製品等,都是天然又富含鈣質的好選擇。只要注意別同時攝取過多糖分、脂肪或鈉,就能安心多加利用。 避開干擾 咖啡、茶這類會影響鈣質吸收的飲品,建議與含鈣食物或營養品錯開至少 1 小時。 輔助加乘 有些營養素能幫助鈣質更好地被吸收與利用,同時也參與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生長發育。補鈣的同時,別忘了這些「好夥伴」也要一起補充! ・ 維生素A 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。 ・ 維生素D 增進鈣質吸收、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。 其中,維生素 D 以 D3 形式的生物利用率最佳,因此在挑選營養品時,通常會建議優先選擇含 D3 的配方。 ・ 維生素K 促進骨質的鈣化。 維生素 K 分為 K1 與 K2 兩種形式,其中 K2 在人體中的利用率較佳。因此在選擇補充品時,通常建議以含 K2 的配方為主。 ・ 維生素C 增進體內結締組織、骨骼及牙齒的生長。 ・ 鎂 有助於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。 ・ CCP 能與鈣適當結合,形成可溶性複合物,助力吸收。 ・ 膠原蛋白 就像蓋房子需要鋼筋和水泥一樣,若把鈣質比喻成水泥,膠原蛋白就如同鋼筋的角色,兩者互相搭配,才能更加穩固。維護骨骼健康,膠原也不可少。咖啡帶來精神上的慰藉,鈣質則是守護健康的基石,對媽媽和寶寶更是如此 在國際咖啡日這天,提醒大家:享受咖啡香醇的同時,也別忘了補充足夠的鈣質,讓自己更健康、更有活力,愉悅地度過每一個日常幸福時刻。 延伸閱讀:【幸孕果媽咪教室】國人普遍都缺鈣,只要3分鐘 營養師教你如何補鈣【幸孕果媽咪教室】補鈣種類好多種,該怎麼選? 掌握4大原則不出錯
每逢中秋,烤肉香四溢、月餅甜膩誘人,再來一顆柚子就是儀式感滿滿的節慶組合。但對於正值孕期或哺乳期的媽媽來說,怎麼吃得健康又開心,是過節時不可忽略的小學問。 你知道嗎?這些應景美食暗藏高油高糖的飲食陷阱,不只容易造成消化不良、加重身體負擔,也可能影響母乳品質與產後調理。 別擔心,掌握幾個關鍵原則,中秋節也能吃得健康又滿足! 中秋三寶怎麼吃?孕哺期的聰明選擇指南 🥓 烤肉:少油煙、多蔬菜,守住消化道健康 • 烤肉醬與加工肉品(如香腸、培根)多半高鈉高油,容易造成水腫、消化不良,甚至影響血壓與肝腎代謝。 • 建議選擇原型食物(如雞腿、魚片、豆腐),搭配多樣蔬菜,藉此提升纖維攝取、穩定血糖。 • 想要降低油煙負擔,可善用氣炸鍋、烤箱、電烤爐等器具,也可先將肉品前製備到半熟後再燒烤,既能保留食材原味又健康! 🍊 柚子:適量食用不過量,避免消化不適 • 柚子富含維生素 C、鉀與膳食纖維,且糖量和熱量不算高,以一顆帶皮總重500克的文旦柚來看,大約可算是兩份水果。適合產後補養、腸道保健與提升免疫防護。 • 孕哺婦可以吃柚子,但柚子性寒,吃多易導致腹脹、腹瀉或乳汁分泌減少,建議一次不超過1/4顆(約100克)。 • 因為柚子含鉀偏高,故腎功能較不好的孕哺婦較不建議食用。 • 若有服用特殊藥品(降血脂藥、抗心律不整藥、降血壓藥,免疫抑制劑、抗憂鬱藥),則要避免攝取柚子。 🥮 月餅:淺嚐即止,甜點也能吃得剛剛好 • 月餅內餡多含糖、油與澱粉,熱量驚人!吃兩顆就可能超過一餐所需熱量。 • 建議選擇小尺寸、減糖或豆沙類月餅,並與親友分享,既可享受節日氣氛又不造成負擔。 • 一般小月餅(蛋黃酥大小),含糖量大多落在20-30克之間,大約是半碗白飯的含糖量,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咪們要特別留意。 • 有水腫問題的媽媽,較不建議吃鹹口味的月餅,例如:蛋黃酥、廣式月餅。 • 大部分月餅的鉀含量都偏高,有腎功能問題的孕哺婦較不建議食用。營養補充不打烊!中秋連假也能輕鬆顧健康 節日聚餐容易營養失衡,除了要多注意熱量和油、糖、鈉的攝量取外,「補對關鍵養分」就顯得特別重要。以下是孕哺媽媽適合搭配的營養素補充建議: ✅ 卵磷脂 • 烤肉與甜食較容易導致油、糖的過度攝取,此時若不小心又吃太多的柚子,就容易影響哺乳、消化與代謝問題。 • 卵磷脂本身含有磷脂質和膽鹼,營養價值非常的高。不只適合哺乳期的媽媽食用,也很適合孕期補充,能夠同時滋補媽媽與寶寶的健康。 • 日常保養,建議每日至少攝取2500mg,哺乳加強期可提高到5000mg。 ✅ 綜合維他命 • 中秋連假期間,烤肉聚餐頻繁,飲食容易偏重肉類、油脂與高鹽分,蔬果則明顯不足,常導致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均衡。長期下來,不僅影響體力與精神狀態,還可能干擾正常的生理功能與健康表現。 • 補充高吸收型綜合維他命(例如:選用添加螯合礦物質的產品,以利鐵、鎂、鋅吸收),能快速彌補營養缺口,穩定體內營養儲備,是媽媽們節慶期間守護健康的優選策略!。 ✅ 益生菌 • 中秋節聚餐常見的烤肉與重口味料理,再加上蔬果攝取量減少,容易讓人出現排便卡卡、消化不順等問題。對於正在孕期或哺乳中的媽媽來說,更需要特別留意消化道的保健問題。 • 益生菌能改善細菌叢生態、幫助消化道機能維持正常運作,促進排便順暢,有助於媽媽們的整體健康。 • 想要在節慶吃得開心又不累積負擔,建議每日固定補充益生菌,在大餐前後亦可特別加強,更能為健康打好底子,是孕哺媽媽中秋保養的黃金法寶!節慶氣氛很重要,身體的感受更不能忽略! 中秋佳節,是與家人共享美食、團圓相聚的溫馨時刻。對孕哺媽媽來說,學會聰明挑選、適量品嚐,再加上日常營養補充的幫助,不只能吃得安心,也能讓身體在假期後依然輕盈有勁。讓團圓更健康,過節不負擔——就是給自己和寶寶最好的中秋禮物。 延伸閱讀:【幸孕果媽咪教室】綜合維他命怎麼挑?功效、種類一次看懂,找出最適合你的補給法【幸孕果媽咪教室】益生菌、乳酸菌、酵素看完就知道怎麼選,益生菌常見8大迷思一次告訴你
九月開學季到來,媽媽們的家裡面,是否也有幼幼班的孩子一起出門上學去了呢? 相信媽媽們現在的內心應該會有點矛盾:一邊放鬆下來、想說終於能夠稍微喘口氣,但另一方面,心裡卻又浮現淡淡隱憂…… 「小孩這幾天一直哈啾哈啾、包水餃,是不是又中標了?」 沒錯,每年秋冬季節+開學季=感冒高峰期正式開跑啦!【媽媽的煩惱排行榜】開學後最怕什麼? ✅ 感冒反覆發作 天氣變涼、溫差大,病毒蠢蠢欲動,尤其孩子在校園群聚,傳染速度超乎想像! ✅ 過敏變嚴重 空氣變乾冷、塵蟎、黴菌、病毒一起來,小小身體整天鼻涕倒流、咳個不停。 ✅ 全家被拖下水 小孩中鏢回家,不只媽媽沒得休息,連弟妹、爸爸也跟著輪流生病。 與其等到發燒咳嗽才應變,不如從根本打造防護力! 揭密:70%免疫力藏在腸道裡,顧好腸道健康沒煩惱! 腸道與免疫系統的關係為? 腸道黏膜由一層薄薄的單層上皮細胞構成,卻有著超強的吸收力,能將吃進肚子裡的營養素一網打盡!黏膜下方則密布著微血管與乳糜管,就像高速公路一樣,能把這些營養迅速送到全身各地,為身體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與支持。不過,這樣高效率的輸送系統,除了能將有益的營養素送達全身,也可能讓有害的毒素與病菌趁機進入體內。為了守住這道防線,人體特別將大量的免疫防衛系統部署在腸道,以便時刻守護腸道黏膜的安全。UCLA醫療中心榮譽教授、醫學博士 、哲學博士戴維·希伯(David Heber)說:「70%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。」(出處:https://www.uclahealth.org/news/article/want-to-boost-immunity-look-to-the-gut?utm_source=chatgpt.com) 這代表:不管是對大人還是小朋友而言,腸道不只是負責消化,更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線! 換句話說,擁有健康的腸道,便能有利於身體: • 阻擋壞菌、病毒入侵 • 穩定免疫系統反應 • 減少過敏反應 • 降低感冒頻率 另外,戴維.希伯(David Heber)博士也提及:腸道的對外防禦力,除了倚靠自身的免疫機制外,也跟「微生物群」息息相關。 這邊說的微生物群,是指生活在腸道中的多種細菌和真菌,含括一般人常說的好菌和壞菌。當好菌的勢力大漲時,不但能幫助維持消化道的正常機能,身體對外的防護力道也會更加提升。 菌叢平衡=腸道健康=免疫力↑ 同樣來自 UCLA 大衛.格芬醫學院的消化系統疾病專家喬納森.雅各布斯(Jonathan Jacobs)教授也提出相同觀點:「腸道微生物群與免疫系統之間密不可分。」他更進一步指出,飲食的多樣性與腸道菌種的多樣性具高度相關。 教授也點明,典型的西方飲食──高動物性蛋白、高糖、加工食品與飽和脂肪,會使腸道菌相更趨向單一性,長期下來可能誘發慢性發炎與相關疾病。 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生態,應該像「森林生態」一樣多元、穩定、和諧。 一但壞菌變多、好菌變少,就像森林失去平衡──免疫力自然也就跟著出問題。 特別是,年紀越小的孩子,其腸道菌叢越是還在發展的階段,若是能從小幫他們打好底子,長大後就不用擔心開學季眾多細菌、病毒的侵擾啦! 腸道保養這樣做,幫助孩子從開學撐到放寒假! ✔ 多吃「養菌食物」 蔬菜水果裡面,所含有的纖維質和寡糖類,都是好菌喜愛的食物,能提供好菌在腸道裡生存所需的營養素。因此鼓勵孩子們多吃高纖的蔬果、全穀雜糧和豆類,都能幫助身體養好菌喔! ✔ 多吃「天然益菌食物」 天然食材中其實藏有許多「養好菌」的秘密,像是發酵乳品──優格、優酪乳、奶酪、起司等,都是一歲以上寶寶可以適量食用的選項。這些發酵食物富含有益菌,有助補充腸道好菌、改善菌叢生態,進而維持消化道機能、強化對外防護力。 不過也要注意,市售發酵乳製品常含較多糖分或鹽分,建議挑選時以低糖、無加糖、無添加為優先,並留意攝取份量,避免過量喔! ✔ 睡眠充足、規律運動 學齡期的孩子活動量大、代謝快,身體需要規律的生活節奏來幫助穩定免疫系統運作。如果孩子經常晚睡、睡眠不足,或是三餐時間不固定,容易讓腸胃也跟著變得敏感、容易不舒服。 爸媽可以從陪伴孩子養成「早睡早起、規律吃飯」的小習慣開始: • 睡前少看螢幕,讓身體自然進入休息狀態 • 用餐時間固定,幫助腸胃養成好節奏 • 每天動一動,哪怕是放學後去公園玩半小時,也有助提升腸胃蠕動和免疫力喔! 這些小改變,看似簡單,卻是讓孩子身體打好底子、腸道乖乖的重要關鍵! 結論:想要孩子不生病,腸道健康先顧好! 從今天起,陪孩子一起養好腸道這道「防火牆」,讓免疫力變得更強壯後,就不怕開學潮、換季潮、病毒潮輪番上陣,也不用再三天兩頭往診所報到。 這樣,媽媽們也才能真正安心下來。 同樣的保健道理,也適合用在大人身上,若開學季的這段期間內,全家人都時常發生交叉感染等問題的話,就要趕緊來檢查一下腸道的防護力夠不夠喔! 延伸閱讀:【幸孕果媽咪教室】爸媽容易忽略的事!過敏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?【幸孕果媽咪教室】寶寶過敏警報!掌握4大飲食關鍵,遠離過敏源
現代人為什麼需要綜合維他命? 你或許會有這樣的疑惑: 「我三餐都有正常吃,真的還需要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嗎?」 「買了一大罐綜合維他命,吃了也沒啥特別感覺,是不是白吃了?」 「綜合維他命必須每天吃嗎?吃太多會不會反而補過頭?」事實上,在生活步調快速、飲食不均衡的現代社會,即使自認三餐都正常吃喝,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累積營養缺口。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(106-109年版本),台灣成人普遍存在維生素D、維生素E、鈣、鎂、鐵、鋅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攝取不足的情況。 日常裡許多「看不見的流失」問題,才是讓人覺得常疲勞、難恢復的原因。 補充≠取代 綜合維他命的角色是「營養備胎」,方便用來補足人體必需卻難以從飲食中獲得的微量營養素。 既然是人體必需的,就表示這些營養素在體內必能發揮無可取代的功用,甚至一但缺乏,就會產生諸多不適應症,進而危害身體健康。 因此,在補充之前,我們得先好好了解各個營養素對人體的好處,才能更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綜合維他命。綜合維他命裡藏了什麼?一次掌握常見成分與營養重點 綜合維他命為什麼受歡迎?關鍵就在「一次補足多種營養素」! 對於生活忙碌、三餐不定時、營養攝取不均衡的人來說,綜合維他命是補充營養的便捷選擇,特別是針對孕期婦女、產後和術後恢復、以及剛好處於壓力大或體力耗損時期的族群。 不過你是否好奇──這些看似簡單的小小膠囊或錠劑,為何能補足我們人體每日所需的營養?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綜合維他命配方,看看裡面到底藏了哪些成分。一、 脂溶性維生素 顧名思義,這類營養素需要油脂幫助吸收,同時能在體內有效儲存。生物體內儲存脂溶性維生素最多量的器官在肝臟,因此動物肝臟是補充脂溶性維生素最常見的天然來源。 此類維生素包含: 1. 維生素A 功用:有助於維持在暗處的視覺、增進皮膚與黏膜的健康、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。 來源:肝臟、魚肝油、脂肪含量高的魚種、蛋黃、紅橘色蔬果、深綠色蔬菜。2. 維生素D 功用:增進鈣質吸收、幫助骨骼和牙齒的生長發育、促進釋放骨鈣以維持血鈣平衡、有助於維持神經和肌肉的生理功能 來源:肝臟、魚肝油、脂肪含量高的魚種、蛋黃、曬太陽 備註:維生素D又分成D2和D3,來源和生物利用率大不相同,故在挑選綜合維他命時,可多花點心思留意其中的維生素D是何種型式喔! 3. 維生素E 功用:增進皮膚和血球的健康、有助於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、有助於減少自由基的產生、具抗氧化作用、減少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 來源:植物油、堅果與種子類、脂肪含量高的魚種、深綠色蔬菜、橄欖、酪梨4. 維生素K 功用:促進骨質的鈣化、有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、活化肝臟和血液中的凝血蛋白質 來源:納豆、羽衣甘藍、動物肝臟、魚肝油、蛋黃、乳酪 備註:維生素K又分成K1和K2,K1主要為植物性來源,較適合素食者食用,但生物利用率較低,故在挑選時,仍是推薦以添加K2為主的綜合維他命喔! 維生素K2維生素K1化學名甲基萘醌,Menaquinone葉綠醌,Phylloquinone來源納豆、發酵食品、深綠色蔬菜、蛋黃、肉類羽衣甘藍、菠菜、萵苣、橄欖油、大豆油生物利用率高低穩定性高低 二、 水溶性維生素 1. 維生素B1 功用:有助於維持能量正常代謝、幫助維持皮膚心臟及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、有助於維持正常的食慾 來源:糙米、黃豆、堅果與種子類、豬肉、魚類2. 維生素B2 功用:有助於維持能量正常代謝、幫助維持皮膚的健康 來源:肝臟、蛋黃、肉、乾香菇、蛋黃、綠色蔬菜、堅果3. 菸鹼素(又稱為維生素B3) 功用:有助於維持能量正常代謝、增進皮膚、神經系統、黏膜及消化系統的健康 來源:肉類、魚類、肝臟、菇類、全穀類(糙米)、種子4. 泛酸(又稱為維生素B5) 功用:有助於維持能量正常代謝、增進皮膚和黏膜的健康、有助於體脂肪、膽固醇的合成及胺基酸的代謝 來源:肉類、魚類、肝臟、香菇、蛋黃、綠色蔬菜、酪梨5. 維生素B6 功用:有助於維持胺基酸正常代謝、有助於紅血球中紫質的形成、幫助色胺酸轉變成菸鹼素、有助於紅血球維持正常型態、增進神經健康 來源:肉類、魚類、香蕉、堅果、全穀類6. 生物素(又稱為維生素B7) 功用:增進皮膚和黏膜的健康、有助於維持能量與胺基酸的正常代謝、有助於嘌呤的的合成、有助於脂肪和肝醣的合成 來源:肝臟、蛋黃、酵母、全穀類、堅果類、花椰菜、乳酪7. 葉酸(又稱為維生素B9) 功用:有助胎兒的正常發育與生長、有助於紅血球的形成、有助於核酸和核蛋白的形成 來源:綠色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、堅果、肝臟、蛋8. 維生素B12 功用:有助於血球的形成、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 來源:肉類、魚類、海鮮、奶類、肝臟、蛋黃、乳酪、紫菜9. 維生素C 功用:促進膠原蛋白合成、有助於傷口癒合、促進鐵的吸收、具抗氧化作用、增進體內結締組織、骨骼及牙齒的生長、有助於維持細胞排列的緊密性 來源:芭樂、西印度櫻桃、柑橘類、奇異果、辣椒、青椒、綠色蔬菜 三、 礦物質 1. 鈣 功用:有助維持於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及健康、幫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、有助於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 來源:奶類、深綠色蔬菜、芝麻、豆干、板豆腐、髮菜2. 鎂 功用:有助於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、有助於心臟、肌肉及神經的正常功能、有助於維持糖類的正常代謝、有助於身體正常代謝 來源:深綠色蔬菜、全穀類、堅果、肉類、香蕉、巧克力3. 鐵 功用:有助於正常紅血球的形成、構成血紅素與肌紅素的重要成分、有助於氧氣的輸送與利用 來源:肝臟、紅肉、蛋黃、紅莧菜、紫菜、黑棗、紅棗、葡萄4. 鋅 功用:增進皮膚健康、有助於維持生長發育與生殖機能、有助於維持正常味覺與食慾、為胰島素及多種酵素的成分、有助於維持能量、醣類、蛋白質與核酸的正常代謝 來源:海鮮(生蠔、牡蠣)、肉類、奶類、堅果(南瓜籽)5. 碘 功用:合成甲狀腺素的主要成分、有助於維持甲狀腺激素的正常分泌、有助維持正常基礎代謝、有助於維持正常生長、發育、神經肌肉的功能 來源:海菜、海藻、海魚、海鮮、碘鹽、奶類、蛋 補了綜合維他命還是沒感覺?營養素「種類、劑量、吸收率」通通都要選對 如果你每天都有按時補充綜合維他命,卻始終感受不到明顯差異?別急著懷疑保健品沒效,問題可能出在三個關鍵點: ✅ 選錯營養素種類 不同型態的營養素,吸收率差很多!像是維生素 D3 的生物利用率遠高於 D2,而維生素 K2 也比 K1 更能有效被人體利用。選錯型態,就像吃了也白吃。 ✅ 劑量不對,效果打折 劑量太低,補不滿日常所需;劑量太高,身體一時吸收不了,多的也只是排出浪費。 「吃得剛剛好」,才能真正發揮營養素的功效。 ✅ 吸收率低,是最大痛點 礦物質如鈣、鎂、鐵、鋅,除了會互相影響吸收效果外,也容易與食物中其他成分打架,導致吸收能量下降,加上傳統型態(如氧化物、硫酸鹽、碳酸鹽等)本身的穩定性與吸收率偏低,自然就容易讓營養補充事倍功半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售綜合維他命的主要賣點 隨著現代人對健康意識的提升,營養補充品早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必備,尤其是綜合維他命,幾乎成為忙碌生活中的營養救援。但市售產品百百種,從配方到包裝都各有特色,要怎麼從中挑選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那一款呢? 其實,多數綜合維他命的設計邏輯,會根據「產品定位」與「使用對象」來做出區隔與強化。因此,我們可以將市面上常見的綜合維他命,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 ✅ 多重營養型 優點:主打「All-in-One 配方」,一錠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維生素與礦物質。 缺點:部分族群(例:甲狀腺亢進者,不適合補碘)不適用,已有補充其他單方成分的人,再吃綜合維他命時,可能會有營養素攝取過量情形。 對象:適合生活忙碌、外食頻繁或飲食不均的人。 ✅ 劑量訴求型: 優點:主打高劑量維生素與礦物質,一次補足每日所需。 缺點:恐有營養素攝取過量,或人體吸收不全而導致營養素浪費問題。 對象:適合壓力大、熬夜或疲勞族群。 ✅ 天然來源型: 優點:強調選用天然來源營養素,如植物萃取、有機農法原料,並主打「零添加」概念。 缺點:活性及吸收率難以管控,且單顆劑量較低,通常要一次吃很多顆才能補足每日所需。 對象:適合注重成分潔淨的族群。 ✅ 族群專屬型: 優點:根據性別、年齡或人生階段設計差異化配方,讓營養補充更貼近個人需求。 缺點:非該適用族群者,營養比例較不符合他們所需。 對象:常見適用者有孕期、育齡女性、銀髮族、兒童等 ✅ 機能複方型: 優點:添加額外營養機能如葉黃素、益生菌、膠原蛋白等,一瓶搞定多種保養需求。 缺點:這些額外添加的成份,通常劑量較低,吃了不一定有感。 對象:適合想補充綜合維他命及特定營養成分,但又不想一次吞好幾顆保健食品者。 ✅ 吸收優化型: 優點:運用螯合技術、專利包覆與緩釋技術等方式,提升營養素的吸收率,有效減少營養素流失與干擾吸收問題,讓補充更有感。 缺點:價格通常較高。 對象:此類產品不但很受對成分來源與製程都很重視的消費者青睞外,也非常適合消化吸收能力較差者食用。 以上這些類型,都有其優、缺點與適用對象,但在選購時,不能只看「品牌」、「價格」和「廣告看起來好像很厲害」,而是要看這些訴求是否真有符合你的核心需求。 讓身體補得到、用得上,這才是我們攝取這些綜合維他命的用意。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綜合維他命?掌握 7 大關鍵就不怕選錯! 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綜合維他命,光看品牌名稱或外包裝往往不夠,想要真正補對營養、補得有感,選擇時應該回到最核心的問題:你的身體,現在需要什麼? 以下 7 大實用挑選指標,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營養補充配方: ✅ 1. 依「身體狀態」與「人生階段」選配方 不同年齡、性別或生理狀況,所需的營養重點大不同,舉例: • 懷孕、哺乳、產後修復期:建議補充含 葉酸、鐵、鈣、維生素D、DHA 的配方,支援寶寶與媽媽雙重營養需求。 • 外食族、熬夜族、壓力大上班族:可選擇強化維生素B群、C、鋅、鎂等,有助提升代謝、幫助身體充電。 • 銀髮族群:留意鈣、D3、維生素B12、葉黃素等對特定生理機能至關重要的成分。 ✅ 2. 劑量標示要清楚,配方成分要透明 優質的綜合維他命產品,應該清楚列出每一種營養素的含量與單位(如 mg、IU、μg 等),避免模糊不清或只寫「專利配方」卻不告訴你劑量的產品。 ✅ 3. 營養素的「種類」與「劑量」是否合理? 營養補充不是越多越好! 而是應根據日常飲食攝取不足的部分來補充,若過度攝取,反而可能造成身體代謝負擔,或因為營養素來不及吸收,導致浪費。理想的配方,應以「均衡」為核心。 ✅ 4. 礦物質型態會影響吸收效率 礦物質並非只看「有沒有加」,而要看「是什麼型態」。 選擇 胺基酸螯合型態(如甘胺酸鋅、甘胺酸鎂、甘胺酸亞鐵等),能提升人體吸收率,降低不適感,更貼近生理代謝機制。 ✅ 5. 有沒有「幫助吸收」的配方設計? 營養素之間往往有協同作用,例如: • 維生素D3 幫助鈣吸收 • 鎂與鈣需有適當比例平衡 • B 群應完整補充更有效率 有經過專業營養邏輯設計的配方,往往能讓你補充過程「事半功倍」。 ✅ 6. 配方越簡單越安心 避免選擇含有過多人工添加物(如人工色素、甜味劑、防腐劑等)的產品,特別是孕哺婦或體質敏感者,更應留意配方是否「純淨、無負擔」。 ✅ 7. 素食者請注意來源標示 若你是素食者,記得多留意: • 維生素B12、維生素D、維生素K是否為植物性來源或是素食者可食用來源(如:人工合成)。 • 膠囊成分是否為動物性明膠來源? • 產品是全素、蛋奶素還是植物五辛素? 真正適合自己的,才是補得有感的關鍵 當你掌握了這些挑選指標後,就會發現:綜合維他命的選擇,關鍵不在於「成分堆得多豐富」,而是看整體的吸收效率、成分搭配邏輯,以及日常使用的便利性。營養補充不該是盲目跟風,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,做出有意識的選擇。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補得對、補得好,也補得更有感。